首页 举贤头条 举贤动态 端午节,举贤网纵论屈原的人才思想

端午节,举贤网纵论屈原的人才思想

发布时间:2025-05-31

编者按

 屈原的爱国情怀犹如汨罗江水,激荡千年。这位伟大的诗人,以卓越的才情与深邃的思想,在作品中频频叩问人才在治国理政中的核心价值,字里行间尽显对国家兴衰与人才命运的深刻洞察。
北京举贤人才集团创始人、中华屈原(澳门)文化发展研究会理事长王尚峰先生指出:屈原不仅是忠君贤能的爱国诗人典范,更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光芒璀璨的人才思想家。值此端午佳节纪念屈原之际,王尚峰先生结合其深耕人才领域数十年的实践积淀,以及对屈原文化的深厚研究,系统总结并深入阐释了屈原的十大人才思想观。即:内美修能”的人才标准观、“董道不豫”的人才品德观、“上下求索”的人才作为观、“足于美政”的人才价值观、“众芳所在”的人才兴邦观、“举贤授能”的人才使用观、“循绳墨而不颇”的人才甄选观、“滋兰芳芷”的人才多样观、“树蕙百亩”的人才培育观与“去谗改俗”的人才环境观。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其《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到所谓“轴心时代”,即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该时代圣贤辈出、群星闪耀,是塑造人类精神与世界观的大转折时代。西方有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东方有释迦牟利、老子、孔子等;他们共同开启了人类的智慧之门,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础,其思想高度时至今日也很难被超越。而屈原正是这个时代里异常璀璨的一颗巨星,其智慧的光芒照耀至今。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启超在他的著作《要籍题解及其读法》中对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这样的评价:“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荼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由此可见屈原文学地位之高。但重要的是,除了其文学地位之外,屈原思想的精神内涵亦如瀚海般深厚、不容轻视。李泽厚教授提出“屈骚”与“孔儒”有大致相当的思想地位,前者的特征是“化巫入情”,后者则是“释礼归仁”;程广云教授也强烈呼吁:当今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定位和认识屈原,恢复屈子作为诸子之一子、百家之一家的应有地位,即恢复屈原作为一位伟大思想家的历史本来面目。

屈原的思想涉及各个方面,其中关于人才的认识和见解尤为精妙独到。本人作为“中华屈原文化研究会”的主要发起人,亦作为中国人才研究会理事,藉多年的人才工作实践经验,试图厘清屈原关于人才的系列思想,概括为“十观”。

01  “内美修能”的人才标准观

先天禀赋与后天德能培养并重,内外兼修的人才评价体系


《离骚》中屈原写道:“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句以“美人”自比的象征性独白,形象地表达了屈原“内美”与“修能”并重的人才标准观。

首先,“内美”的涵养是屈原非常看重的。在屈原的描述中,“内美”有两层涵义。一层是指先天的美好禀赋。如《离骚》开篇处唱到的“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些话自述了屈原出身高贵、生而不同凡响,他与生俱来便传袭了祖上高贵而美好的品质。另一层涵义是指对后天优秀内在素质的培养。屈原在《九章·涉江》中写道:“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表明其从小便悉心培养其“爱美”的品味和素养;又在《离骚》中吟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饮清晨木兰花瓣上的坠露与傍晚吃秋菊之落英来保持高贵洁净的品行;《橘颂》中“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表明屈原始终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内在涵养需要终生修行、长期积累,方可成就其先天和后天都和谐完善的“内美”。

其次,想要成为杰出人才,除了内化于心的“内美”,“修能”也必不可少。屈原坚持“内美”与“修能”并重,特别强调“修能”之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其持之以恒的决心。他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其意为人各有其所好,而我唯独热爱美好德行并常用此约束自己,即使遭遇酷刑,我的身体尚且未曾改变,我的心怎么会因受此威胁而动摇呢。“进不人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可见屈原后来虽遭遇“被疏”与“见放”,他仍然没有改变修养德能的自我要求。

屈原“内美”与“修能”并重的人才标准观,在他生活的战国后期尤其具有先进性。比屈原早200年的孔子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是以所谓的“先天素质”为标准区分人才与非人才的观点,基于这种人才标准观,孔子主张选拔人才先讲其出身。而屈原的人才标准观,不仅根植于“生而知之”这一理论基础,更强调人后天的德性锤炼与能力积养;兼顾先天禀赋与后天德能培育,这样才真正符合人才培养与成长的客观规律。


02“董道不豫”的人才品德观 

正直忠贞为核心,节操品性对人才的统帅作用

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屈原非常看重人才的品德,并将品德置于才能之前。《涉江》中讲“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意思是要毫不动摇地守住正道,宁可毕生处于黑暗之中。所谓正道,便是正直的品德。屈原本人正是这样终生践行的,他强调人才的品德主要体现在对家国的忠贞和对美好品行的坚守。

屈原认为只有“圣哲而茂行”、既“义”且“善”者,才能“享有下土”。只有具备美好品行的人才能配有治理天下的权力。他认为要像美好的橘树一样,永怀坚贞的家国之情,而不应该随意变更节操,因此他这样说道:“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徒,更壹志兮”!

而屈原对没有道德原则随波逐流的小人则痛心疾首。他一再批判群小、党人贪图名利,他写道“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猒乎求索”,以此来谈其贪婪而不知羞耻的样态。用“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谴责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为了一点利益不惜改变规则混淆、是非曲折等没有原则的行为。

在分析他培养的人才改节易操的原因时,屈原认为:“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为什么昔日的那些香草,如今变成了荒蒿野艾,难道还有什么别的理由?是不爱好修炼品德所造成的祸害啊。可见,如果缺乏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信念,德行不够就必然不能抵挡各种诱惑,必将会为了名利而随波逐流,最终走向腐化堕落的境地。


03“上下求索”的人才作为观

不论顺逆积极进取,上下求索方有作为


当今“人力资源”概念的提出者戴维·尤里奇(Dave Ulrich)教授有个关于人才定义的著名公式,即人才=素质(Competence) X 承诺(Commitment)X 贡献(Contribution)。这个公式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如果能力素质过硬,但其不思作为,没有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强烈意愿和自我承诺,也是空有其“才”,是不可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就谈不上成为真正的人才。

从屈原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屈原对有所作为的“承诺”是如此强烈,直到现在我们也能从他的诗句中清楚地感受到。他直抒胸臆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出来他积极进取的决心,这是他对自己的一生做出的郑重承诺。“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说明他敢为人先的姿态,他渴望引导并帮助祖国人民走上圣贤之路;他满怀抱负,想为国家做一番贡献。从这两句话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屈原渴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志和愿望。

当政治上的“求索”受到阻碍时,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写出“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等诗句来激励自己坚定的意志。甚至当他遭到放逐,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时,他也写道:“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在深处低谷时,虽然苦闷,但伴随着珍惜时间的紧迫感,屈原依旧有极强的有所作为的愿望。

与儒家“安命乐道”的价值观相比,屈原的观点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不管是“达”是“穷”都要“求索”,都要有所作为。孟子说“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因此,儒家是强调“达则出”与“穷则隐”。然而屈原的观点则是没有被重用或人生处于困厄境地的时候,也决不安于隐退或消极避世。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明哲保身总是容易,而选择奋不顾身和勇往直前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屈原无怨无悔地选择了“逆流而上”与“上下求索”的奋发作为之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屈原注定成为不世之才。屈原的作为,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十列传》中引用刘安的话评价屈原道:“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绝非过誉之语,屈原当今被评为“世界四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也可谓实至名归。


04  “足于美政”的人才价值观

以“美政” 理想为人生导向,以社会贡献实现人才价值

中国人才学的主要创建人王通讯教授认为人才的定义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可见,进行创造性劳动是人才的特征,而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则体现了人才的价值。屈原的人才价值观集中体现在:辅佐君王在祖国实现“美政”理想,其中包括使人民摆脱种种苦难,使楚国“富强而法立”,消除“路幽昧以险隘”等社会黑暗现象。

面对黑暗的楚王朝,屈原感慨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可以选择袖手旁观,也可以选择远走他乡,但是看到人民的苦难,屈原坚定选择“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毅然与民共赴国难。他寄希望于最高统治者楚王能够幡然醒悟,不再“反信谗而齌怒”。他强烈规劝君王可以悬崖勒马“羌中道而改路”重回正轨,更希望自己和君王的君臣关系像当年皋陶、伊尹和成汤和夏禹的关系一样。于是他写道:“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以及“帝乃降观,下逢伊挚。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初汤臣挚,后兹承辅。何卒官汤,尊食宗诸?”、“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厄厨。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等等。屈原列举了这么多诸君和贤相结为知己与齐心治国的故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屈原的忠君思想与渴望被重用的心情,而是借用历史上贤明君主与忠贞能臣同心协力的典故,勾勒出了他心中理想的“美政”。这也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从人才学的角度来看,屈原的价值观是通过实行其心中的“美政”,来贡献社会,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并超越自我价值。


05  “众芳所在”的人才兴邦观

唯有人才强国,唯有人才兴邦


我们今天都知道“人才强国战略”,认识到人才是第一资源。在两千多年前,屈原也极其重视人才,也深刻认识到人才是实现国家良治的重要资源。
屈原从正面论述其人才兴邦的观点。“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历史上的三位著名的贤王自身品行纯正高尚,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贤才,从而实现了治国兴邦的理想。屈原深刻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认为贤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他接着从反面开始论述,“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与尧舜形成强烈对比,桀纣等昏暴之君导致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皆因为自身品行不端,肆意妄为;更因为他们都排斥与打击贤才,到最后身边几无可用之才。这些昏君有拒不纳谏,最后导致国事维艰,以至国灭身亡。
屈原一再提醒或批评楚怀王昏庸不明,重用小人,不纳谏,不用贤。“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他埋怨君王不体察正直之人的心意,更不能体察民意。“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忠诚有德的人被君王厌恶憎恨,反而那巧嘴滑舌夸夸其谈的人却被国王所喜欢。“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 ,“憍吾以其美好兮,敖朕辞而不听”。屈原洞见楚国当时的人才问题已经严重地危及了国家之存亡。《战国策·中山策》也记有白起答秦昭王的一段话:“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巨相妬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 连一介武将白起都看到楚国“良臣斥疏”,人才不兴,八百年泱泱大楚国,也就奄奄一息了。


06 “举贤授能”的人才使用观

“唯才是举”,革新人才选拔机制

“举贤而授能兮”,屈原主张在各个领域、各个阶层选拔人才。他指出: “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只要是合适的人才,他不在乎其出身。只要是人才,无论是贫贱还是富贵,都可以放开大胆使用。具体而言,屈原主张取才时应不只考虑从世袭贵族、从“屈、景、昭、斗、成、班、孙”这些楚国传统公族之内选贤求能,更要把目光向下,在“三闾”之外的各阶层、各行各业之中去选拔。这个人才使用思想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中国直到隋炀帝建立起科举制度之后,中下层老百姓中的人才才有被系统性地选拔到上层参与国家管理的可能,而西方则在这方面比中国晚了近千年。
而屈原也举了大量例子来表明只要是贤者,无论其出身如何,一旦得以重用,都能做出伟大的贡献。如:“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闻白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这些诗句列举的那些历史上的名臣,皆是出身微贱之人,由于遇上明君而受到重用,从而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使其所效力的国家得以强盛。
屈原的这种主张反映了楚国的现实需求,是有其现实的意义的。在当时,楚国仍保留着世卿世禄制,这导致了国家政治腐败和国力衰弱。据《韩非子·和氏》记载昔者吴起教楚悼王易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但楚悼王死后,吴起被旧贵族所杀,世卿世禄制又死灰复燃。那些享有世袭特权的旧贵族,很多是不怎么贤良的,甚至是无能的,他们是楚国政治改革的重要障碍。屈原在其诗中多次提到吕望、宁戚、伊尹等出身贫贱受明君重用而建立伟大功业的,主张不论出身而“举贤授能” ,不但体现了屈原为革除楚国人才使用弊病的政治智慧,更表现了其可贵的政治勇气。


07  “循绳墨而不颇”的人才甄选观

坚持公平公正,透明人才选拔机制

俗语讲,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在人才甄选上,我们当今都有公正公平地用专业方法进行甄选的自觉。即在人才岗位的设定、岗位职责、任职要求、选拔范围、甄选标准、甄选流程与录用决策上都要严格依照规范标准进行。
屈原对人才甄选主张“循绳墨而不颇”,这是跟现代人才甄选标准不谋而合的。他除了抨击奸佞党人的嫉贤妒能外,更指斥他们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蓄意破坏公平公正的原则。“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措;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这说明屈原明确反对那种靠行贿受贿、投机取巧与不讲规矩的人才甄选,甚至都说不上甄选,而是一种胡作非为的做法,最后会导致祸国误民。
《离骚》第九节,诗中宓妃可谓信美之女,屈原既“解佩纕以结言”,又“令蹇修以为理”,郑重来求。然而她却乖决难合,高傲无礼,最后屈原只能忍舍其美而改求。这一段生动描述也直观地揭示出了屈原的人才甄选观,坚持德才兼备的规矩。虽然有才,但屈原认为宓妃德行欠缺,所以没有“背绳墨以追曲兮”,遵守了其甄选人才的“循绳墨而不颇”的标准。


08  “滋兰芳芷”的人才多样观

包容多元人才生态,协同不同层次人才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先生的这句话虽然是在描述民族的多样性,但也适用于人才的多样性。现在观念认为人才有很多类型。比如我国目前就将人才分为五大类:社会管理人才、科学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特殊技能人才与农村实用人才。每一类型的人才都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特定的贡献。更遑论当今高度分工的社会居然有有921个行业与1838种职业,真可谓行行出状元。
屈原所处的时代是远在信息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前的农业社会,屈原用滋兰和芳芷等各种植物比喻各类人才的差异性,用“共生”比喻人才一起成长与成就的生态系统。
屈原在为国进贤育才之时,既“滋兰”,又“树慈”,还杂有“留夷”、“揭车”、“杜衡”与“芳芷”。《离骚纂义》引李陈玉云:“兰为国香,大贤之份,慈次于兰,小贤之苦,留夷、揭车、杜衡、芳芷,俱香草之至小者,又是一才一艺可为国需者之价。可见一国的发展如同一座花园的繁茂,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在其合适的岗位上,各显其能,发挥形形色色的优势,做出大大小小的贡献,一个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用现代人才观来看,《离骚》的确描述了一个复杂、饱满而完备的人才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才的特征展示出明显的多样性和清晰的层次性。从哲王、贤相与前修到诸神、诸巫与诸女,有纯粹之三后,亦有纷杂之众芳,有耿介之尧舜,亦有刚直之练,有俨敬之汤武,又有正道之周文,还有伊尹与皋陶、傅说与吕望、齐植与宁戚以及前修彭咸等;有洱节之羲和,又有开关之帝阁,有先驱之望舒,又有奔属之飞廉,有乘云之飞隆,又有未具之雷师,还有傲慢无礼的亦妃,美丽的有绒之佚女,有虞之二姚,普占之灵氛,降神之巫咸,掸媛之女婴,为理之裹修,变节之芳草,甚至悲途的仆夫。足见人物之众多,人才之多样。


09  “树蕙百亩”的人才培育观

规模系统化培养人才,注重人才志节教育

屈原已认识到人才多样性、层次性和差异性,也看到了规模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余既滋兰之九碗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九碗百亩,多也;留夷、握车、杜衡、芳芷,杂也。寓意屈原培养人才的数量和类目都颇具规模,其育才方法亦可以彰明矣。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屈原身处楚国日益荒败的政治之中,眼见昔日所培植的人才,或与之反目成仇,或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屈原推想再三,得出结论是这些人才们缺乏信念,意志不坚,其志向易改易夺。因此他在育才的思想方法方面必然且现实地看重其志节。屈原认为死亡萎败无伤,乃自然之理;而变节合污则最不被容许。李光地云:“言我昔者有志于为国培植,冀其及时收用。今则不伤其萎绝,而哀其芜秽。虽萎绝,芳性犹在也。芜秽,则将化为萧艾,是乃重可哀已。”斯言得之。
值得一提的是,屈原用园丁培养各种香花香草来比喻他从事的培养人才工作,应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把教育工作者比作“园丁”的人,可见屈原在人才教育事业上的影响极为深远。


10  “去谗改俗”的人才环境观

净化社会风气,护航人才腾飞

人才由环境造就,环境亦孕育人才。作为个体的人才,是在所处的时代大环境中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因此环境对于人才作为个体十分重要。在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善于培养、发现和使用人才的大环境下,人才也必然会如鱼得水。这种大环境往往表现为世风,世风是直接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的精神现象。屈原对于当时所处的士人阶层人际关系和风气环境非常不满,从而表现出“俗之一改”的强烈愿望,十分清晰地表现了“去谗”与“改俗”并重的人才环境观。

屈原从亲身经历中领悟到“谗人”、“党人”是正直人才发挥作用的重大障碍,谗言、诽谤是正直人才横遭“见疏”、“被放”厄运的祸根。因此他对谗人、党人毫不留情地进行揭露和抨击:“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这些诗句是在揭露和抨击“谗人”、“党人”出于对正直人才的嫉妒,肆意地进行造谣、诽谤、排挤的黑暗现象。

屈原对周围的“溷浊”风气痛心疾首,在诗作中进行了大量且大胆的鞭挞。如:“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这是直刺妒贤嫉能、抑美扬恶、方正不容的庸俗风气;“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夫惟党人鄙固兮 ,羌不知余之所臧。”这是在抨击是非颠倒、邪曲害公、贤人受压、小人得志的反常风气。因此,屈原强烈地希望“改俗”,并首先寄希望于君王能“悟讨改更”,然后促使楚国“俗之一改”,从而走上公正光明的道路。


作以上屈原人才思想之“十观”,再来研究王通讯先生关于当今人才学规律三个层次的论述。一曰“人成其才规律”,又叫微观规律;二曰“人尽其才规律”,又叫中观规律;三曰“人才辈出规律”,叫宏观规律。三个人才规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又各有不同。不妨用王老的三大人才规律去重新解析屈原人才思想之“十观”,我发现:“内美修能”的人才标准观与“董道不豫”的人才品德观属于人成其才的微观规律范畴。“上下求索”的人才作为观、“足于美政”的人才价值观、“众芳所在”的人才兴邦观、“举贤授能”的人才使用观、“循绳墨而不颇”的人才甄选观则属于人尽其才的中观规律范畴。而“滋兰芳芷”的人才多样观、“树蕙百亩”的人才培育观、“去谗改俗”的人才环境观则可归于人才辈出的宏观规律范畴。不由喟叹:一是王通讯先生真乃神交古人也;二是伟大的屈原实乃当之无愧的人才思想家。
不得不说,研究屈原人才思想以及屈原的其他思想,在当今全球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更显紧迫。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特别是东西方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不同文明道路的竞争。而文明的竞争,最直接表现为哪种文明能够涌现出更多杰出的人才,而这些人才能更大程度地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李约瑟难题”发人深省,为什么中国人在近几百年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少之又少?“钱学森之问”言犹在耳,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没有培养出杰出的大家?
粗浅的理解,我们还得从中华文明的源头去找寻答案。中华文明本由两条巨龙交汇相融而成:一条巨龙是黄河文明,她气势恢宏、一泻千里,孕育了醇厚的“国风”:其以“孔儒”为代表,这种文明培育的人才往往具有中庸、厚实与忠贞的特质;另一条巨龙则是长江文明,她绚丽多姿、九曲十弯,孕育出浪漫的“楚辞”:其以“屈骚 ”为代表,这种文明培育出的人才往往具有浪漫、刚健与富有创新精神的特质。君不见,把这两种人才的特质结合起来,不就是当今社会急需的既忠诚可靠、又勇于创新的“π”型人才吗?!正如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黄河和长江都起源于昆仑山脉,自信地认为,我们重新找到两大文明的源头,交融并蓄,发扬光大,还愁我们的文明做不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 结语 】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中华文明如圣火绵延,中华民族亦如巨龙正腾飞复兴;笔者作为一名人才领域企业家、一名文化研究者、更作为一名中国人,在对屈原文化的深入了解中也受到了历史的感召:正如《橘颂》中所赞美的“深固难徙,更壹志兮”,举贤人才集团也始终以“为国举贤”为使命,在探寻文明之源的道路上做好汇聚英才于中华的强国事业。新时代之际,吾辈当肩负使命,深挖文明底蕴,发掘并培育时代所需之才,助力民族复兴,让中华文明之光璀璨世界;这也正是当今国人必须重新发掘屈原、认识屈原以及学习屈原思想尤其是人才思想的现实意义。


联络我们

让举贤助您实现超越

欢迎联络我们,我们将非常荣幸参与到您的组织发展进程中,让举贤资深顾问为您的成功助力

400-815-9166

欢迎您来到举贤

400-815-9166

我会尽我所能了解您的需求并匹配最棒的顾问来帮助您

在线咨询